提升平台规范化水平 为商户减负激发活力

5月25日,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(以下简称“市场监管总局”)发布《网络交易平台收费行为合规指南(征求意见稿)》(以下简称《指南》),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。《指南》明确了平台收费行为应当考量的基本因素和遵循的基本原则、基本要求,为规范平台收费行为提供基本指引。
受访专家认为,《指南》针对目前平台收费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规范。未来《指南》落地后,将有助于提升行业规范化水平,优化市场环境,有效降低商户负担,从而促进平台经济健康发展,激发市场活力。
纠治不合理收费
经过多年的发展,平台经济已成为一个覆盖面广、包容性强、开放度高的生态系统,涉及数千万网络经营主体、众多灵活就业人员、9亿多网络消费者,赋能实体经济千行百业。
《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》显示,截至2024年12月份,我国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9.74亿人,占网民整体的87.9%。数字消费保持良好发展态势,充分发挥提振消费、扩大内需的积极作用,助力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。
平台经济在蓬勃发展的过程中,尚存一些亟待规范的问题。
目前,平台对于商家端的收费名目繁多,各平台间费用计算方法各异,收费标准也存在较大差别。
记者注意到,各个主流电商平台对商家端有“佣金+营销推广费”“年费+佣金+技术服务费”“佣金+物流服务费”“佣金+保证金”等多种收费模式,其中仅“营销推广费”一项,一家平台内就包含了分别以CPC(点击付费)、CPM(千次展示费用)、CPA(行动付费)等为计费标准的多种付费推广形式。
在收费标准方面,以平台服务佣金为例,根据自身的业务模式和定位,各平台收取比例在1%到10%不等。
“繁复的计算方法和复杂的收费名目降低了收费的透明度,让商家难以清晰地了解收费标准和具体要求。”苏商银行特约研究员付一夫表示,部分平台还有不合理的收费规则,对中小商户存在“歧视性收费”。
平台收费规则不透明、收费行为不规范等问题也增加了平台商家的经营负担。《2025年4月中国电商平台商家投诉数据报告》显示,4月份全国电商平台商家投诉问题主要集中在任意仅退款、扣押保证金、任意罚款、随意封店、强制运费险等七项。
今年3月份,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局长罗文曾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首场“部长通道”集中采访活动中表示,当前平台商户普遍反映,由于名目繁多、计算方法复杂、平台收费不透明,加上平台营销推广费用上涨快等因素,这些都加重了商户的成本负担。针对上述问题,市场监管总局将督促平台简化并公示收费项目,优化定价机制,保障商户知情权,帮助商户降本增效。与此同时,市场监管总局将制定出台《网络交易平台收费行为合规指南》,为平台企业合理收费提供明确指引。
针对现有的问题,《指南》提出,平台应当在首页显著位置,向平台内经营者或者其他收费对象持续公示平台收费项目、规则、标准等平台服务协议内容、交易规则信息或者上述信息的链接标识。
《指南》还明确,平台不得有重复收费,只收费不服务、少服务,转嫁应当由平台自身承担的费用,强制或者变相强制平台内经营者购买服务或者参加推广、促销活动并收费等不合理收费行为。
付一夫认为,《指南》明确禁止多种不合理收费行为,划定了平台收费的底线,保障了商户的知情权、选择权等合法权益,有助于稳定和改善商户对于未来的经营预期。
构建良好生态
在规范平台收费行为的同时,《指南》还鼓励平台向平台内经营者提供让利服务,加大对中小商户的收费优惠扶持力度,支持其生存和发展。
中国数实融合50人论坛智库专家洪勇向《证券日报》记者表示,这将有效减轻中小商户的经营压力,降低其运营成本。结合规范收费行为为其提供了更加公平和可预测的经营环境,中小商户的市场竞争力将得到增强。
“中小商户在资产规模、现金流、品牌影响力等方面相对弱势,通过平台的让利和扶持,它们能够降低运营成本,将更多的资金用于产品的开发生产和市场拓展上。”付一夫对《证券日报》记者表示,这将激发出中小商户的生产经营的积极性和创新的活力,也能够吸引更多的中小商户参与到平台经济的生态中,对于平台经济乃至整个市场的繁荣都具有积极意义。
《指南》还鼓励平台根据自身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所形成的服务特点,在合法、合理、互惠互利的范围内采取灵活多样的定价策略,降低平台内经营者负担,促进平台和平台内经营者共同发展。
洪勇认为,《指南》的实施将促进平台经济的健康发展,优化市场环境,增强平台内经营者与平台之间的信任和合作,进而提升整个平台经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,最终实现平台、商户与消费者共赢的局面。
在付一夫看来,《指南》将进一步推动平台经济从“流量收割”向“生态共建”转型,从而使平台经济能够更好地发挥优势,实现供需对接以及资源配置,增强市场活力和经济韧性,推动经济稳定繁荣发展。
说明:
本文来自网络媒体
纠错:2438514686@qq.com